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定義 AI 數據分析教育?

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定義 AI 數據分析?

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定義 AI 數據分析?

從大學生的回饋,反思我們教的「未來能力」到底是什麼

"我們不是教學生寫模型,而是教他們用數據去問對問題。"

——李玫郁老師

這是一門給大學生的 AI 數據分析課。沒有艱深的神經網路,也不是在比誰會寫 code。我們做的,是用最小、最快但精準的工具,去引導學生觀察、推論、質疑——甚至自己提出一個數據假設,然後用數據去證明它。

教學設計的核心:不是跑出答案,而是選對起點

"現在最精準的分析,不是建立在『統計模型』的技術堆疊上,而是先明確排除錯的東西,回到模型本質,回到數據特徵。"

課程刻意淡化AR、MA、ARIMA、平滑法等複雜模型,改用簡單迴歸,單純且可驗證的工具,背後邏輯是:

  • 資料量小 → 直接看到線的變化,看關鍵數據資訊
  • 應用場景明確 → 簡單模型才有解釋力
  • 實務導向 → 強調簡單的模型適用性,而非操作技巧或者模型

這門課教的不只是 AI,是判斷力

學生的匿名回饋如此寫道:

"第一次覺得數據分析不是冷冰冰的"

"原來資料可以幫我反駁自己的預設,看到從未想到的時間斷點"

"難以置信可以看到時間拐點,還不是我自己猜的"

"沒想到我熟練後,花不到一分鐘時間就跑完數據了"

這正是課程的核心價值——破除 AI 黑箱迷思,讓學生理解:數據分析是培養主體思考的工具,人工智慧不是只有生成式AI,還能真的幫助他們看到數據自己的模型,數據自己挑數據量,自己成線,而非求職面試的籌碼。

實務的底層,其實是思考的清楚

當李老師將課程定位為「AI 決策與思辨訓練」,我們看到的教學成效是:

學生開始質疑公式的適用情境

學會主動數據驗證、尋找事實真相

甚至能回頭看到長期追蹤數據的變化情況

這種「可落地的分析能力」「直接產出,看到數據證據」,才是真正適應未來變局的關鍵。

給教育者的三個起點

從問題價值和數據切入,而非演算法 教數據,長期追蹤,而非複雜度 用真實數據取代教科書範例

如果有一天,我們都能這樣教 AI⋯⋯
這些學生將成為會判斷、會提問、會從數據驗證的決策者,而不只是工具操作者。他們會了解人工智慧可以落實在數據分析上,不是做數據處理,而是真正的進入分析方法內。他們會看到比任何人都還要來得多的數據結果,累積前所未有的數據經驗,超越理論或模型告訴他們的世界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