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碩博論文淪為無人問津的「垃圾生產線」
「翻來覆去弄一篇沒人看的論文,不如去爬山談戀愛。」
——陳嘉映的犀利批評,撕開了高等教育的瘡癰
1
陳嘉映震撼:論文無用論背後的真相
首都師範大學哲學教授陳嘉映在紀錄片《解釋鴻溝》中的發言引發軒然大波:「碩士論文除了導師,根本沒有人看。有那麼多好書,誰會去讀一篇碩士論文?」他直言學生耗費兩年寫論文是巨大的浪費,建議「用最短時間寫一篇能通過的論文」,將時間留給讀書、交友與生活。
這番言論看似反學術,實則揭露了當下碩博教育的核心矛盾:
- 教授視角:論文淪為形式主義任務,而非真正的學術訓練;
- 學生困境:付出與回報嚴重失衡,論文既無讀者也無價值;
- 制度悖論:本應培養創新能力的學術訓練,異化為「合規性生產」。
2
消失的學術訓練:中美研究生教育的諷刺對比
陳嘉映的批評背後,暗含一個更尖銳的問題:「為何中國碩博教育未能複製美國早期的學術榮光?」
美國經驗:論文曾是創新火種
中國現狀:論文淪為「合法垃圾」
陳嘉映嘆息:「偽學術氾濫,令青年人對學術工作產生反感」——當創新火種熄滅,垃圾焚燒廠的濃煙便遮蔽了天空。
3
目標錯位:學生與教授的雙重困境
問題的根源在於學術目標與個人目標的斷裂。學生需清醒選擇路徑,並為結果負責:
路徑A:為訓練而寫(接受嚴苛打磨)
路徑B:為畢業而寫(放棄學術幻想)
諷刺的是,多數人選擇路徑B卻幻想路徑A的榮譽——既要輕鬆畢業,又抱怨教授不認真指導。這種自我矛盾,恰是學術尊嚴崩塌的催化劑。
4
偽學術生產線的形成機制
環節 | 教授行為 | 學生行為 | 結果 |
---|---|---|---|
選題 | 放任自流或強加個人課題 | 追逐易通過、非興趣方向 | 創新性死亡 |
寫作 | 機械修改格式而非思想 | 複製拼貼、規避深度思考 | 內容空洞化 |
評審 | 碍於人情或避免爭議放水 | 求助代寫、數據美化 | 質量失控 |
當學術訓練淪為「合規性流水線」,「學生既未獲得思辨能力,也未收穫有意義的產品」。
5
出路:回歸學術訓練本質的三種可能
教授層面:重拾導師責任
- 嚴格審查選題價值,拒絕「可過但無用」的題目;
- 建立Preprint制度,或小範圍學術共同體,至少確保論文有3-5名讀者(如專題研討會審查)。
學生層面:目標與行動統一
- 若選學術路徑,主動要求深度訓練而非抱怨嚴苛;
- 若選畢業路徑,接納論文的「工具性」,專注發展其他競爭力。
制度層面:分流培養模式
- 學術型:延長學制,強化創新考核(如仿效美國「論文必須提供新證據或理論」);
- 應用型:縮短論文週期,增加實踐應用。
結語:垃圾論文背後,是學術精神的窒息
陳嘉映的「毒舌」並非否定學術,而是痛心於「意義感在形式主義中的消亡」。當教授用「應付畢業」的態度指導學生,當學生用「打工心態」對待研究,論文便成了雙方合謀的廢紙。
學術訓練的本質不是生產論文,而是鍛造思想或者創新——
即使無人閱讀,也當如暗夜中的劍鳴,只為淬鍊鋒芒而存在。
(本文部分觀點引自紀錄片《解釋鴻溝》及陳嘉映訪談)
网页由问小白生成,仅供参考
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-07-12 ,星期六
问小白网址:wenxiaobai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