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普發現金才是振興經濟的關鍵?從經濟學看政府「自肥」的迷思

為何普發現金才是振興經濟的關鍵?從經濟學看政府「自肥」的迷思

為何普發現金才是振興經濟的關鍵?

從經濟學看政府「自肥」的迷思

台灣立法院將於明日(7月4日)審查規模達4100億元的「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」

乘數效應

低收入家庭現金轉移能立即轉化為消費需求,美國NBER研究顯示效果顯著

信任效應

聯合國研究顯示無條件現金轉移提升創業意願與勞動參與率,而非福利依賴

低效率風險

政府主導大型基建常因官僚程序效率不佳,世界銀行研究顯示效果低於現金計畫

現金發放:經濟刺激的「乘數效應」與實證依據

1. 直接提升邊際消費傾向

經濟學理論指出,低收入家庭的「邊際消費傾向」(MPC)通常較高,現金轉移能立即轉化為消費需求。

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(NBER)分析顯示,現金刺激政策在經濟衰退期間的效果顯著,尤其在資訊不對稱的環境下,家庭更傾向將意外所得用於彌補基本需求缺口。

例如韓國在2020年疫情期間的普遍現金發放,82%的款項在一個月內流入市場,有效緩解消費萎縮。

2. 無條件現金的「信任效應」

根據聯合國研究,無條件現金轉移不僅未導致「福利依賴」,反而提升受助者的創業意願與勞動參與率。

巴西的「家庭補助金計畫」

長期追蹤發現受助家庭子女的成年就業率顯著提高,反駁政府「現金用途不一」的質疑。

政府「集中運用」的三大陷阱

陷阱1

資源分配的「黑箱化」疑慮

卓榮泰提及的1500億元「國土安全韌性」預算,涵蓋國防、農業、資安等模糊範疇,但缺乏透明監督機制。

經濟學家Arestis與Sawyer指出,政府過度介入財政支出,可能導致資源流向利益團體,而非公共需求。

陷阱2

忽略經濟安全與國防的連動性

國防支出固然重要,但若民生經濟因消費萎縮而崩潰,國家安全亦將受衝擊。

2023年歐盟研究顯示

協調性財政刺激(如現金發放)能同步提升消費信心與產業復甦,進而強化整體經濟韌性。

陷阱3

「現金無用論」的數據矛盾

反對者常質疑民眾會濫用現金購買非必需品,但實證研究推翻此迷思。

世界銀行綜合86國資料

僅3%的現金受助者將款項用於菸酒,多數家庭優先改善營養、醫療與教育。

國際經驗:現金政策如何平衡公平與效率?

韓國的「雙軌策略」

韓國在疫情期間同時推動現金發放與產業補貼,結果顯示:針對低收入戶的現金刺激,其消費乘數效應是基礎建設投資的1.5倍。

主因在於弱勢家庭更可能將資金用於本地市場,帶動區域經濟循環。

巴西的「條件式轉移」修正版

巴西雖要求現金受助者讓子女就學,但透過簡化審核流程與數位支付,將行政成本壓低至總預算的5%以下。

此模式證明,現金政策可兼顧目標彈性與執行效率。

歐盟的「財政規則」改革啟示

歐盟2024年新財政框架強調,現金刺激須搭配「數位追蹤系統」以確保流向。

例如芬蘭透過稅務資料即時監測消費動態,避免資金被囤積。台灣亦可借鏡此類技術,降低政府對「失控」的擔憂。

結論:與其恐懼「掏空國庫」,不如信任民間活力

卓榮泰院長的擔憂反映傳統「大政府思維」,但其論點忽略兩大關鍵:

現金政策是「最不糟糕」的選項

與其讓4100億埋沒於官僚體系,不如透過普發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。

國安真正的基石是經濟韌性

若民生凋敝、內需不振,再多的軍事預算也難以維持社會穩定。

台灣需要的不是「集中力量辦大事」,而是將資源還給人民,讓市場自主調節供需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強化「經濟社會韌性」,避免國庫成為特定利益的自肥工具。

網頁由問小白生成,僅供參考

最後更新時間為2025-07-03 ,星期四

wenxiaobai.com